獎盃名次不是重點,能夠完賽才是真功夫
文/李林樹
圖/就就龍
協力/GMS特波
一場看似相當漫長的idlers 12Hours Endurance,除了比賽當天要耗費相當驚人的時間、體力與資源投入之外,對於賽前車輛整備的完整度更是攸關比賽能否順利進行,而所有的團隊成員不僅要發揮合作默契,完成每一次車輛的進站任務,同時透過共同的努力來克服12小時耐久賽所遭遇的任何困難,比起短距離的爭先賽,雖然漫長的競賽過程更為艱辛,但是從中所能夠學習到的寶貴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尤其近年來耐久賽的風氣逐漸盛行,台灣的賽車運動該如何從膚淺的「拿盃文化」逐漸找回對真正競賽的初衷。
耐久賽將成為未來主流?
專業度、團隊默契是關鍵
近幾年來隨著國際的賽車運動逐漸興起各式各樣的耐久賽事,這股流行風潮不僅在各國衍生出新的賽事,同時也逐漸吹進台灣,只不過以目前台灣的賽事種類,多半仍是以短距離的爭先賽為主,面對長時間的耐久挑戰,勢必會衝擊到車手體能與後勤團隊的臨場應變能力。
而向來在亞洲的賽車運動中,始終具有領導地位的日本,藉由發達的汽車工業支持,早已累積出豐富的耐久賽經驗,無論是頂尖的Super GT,或一般玩家都能參與的idlers賽事,雖然在車輛的等級與後勤團隊的裝備仍有很大的差異性,但不變的是對於賽事的認真精神與所累積的經驗值,這些都是值得國內車手及車隊好好學習的方向。
有鑑於此,雖然Option Cup在2017年才剛開始舉辦400公里耐久挑戰賽,但是為了讓更多的車隊能夠了解耐久賽是如何運作,因此今年筆者特別前往茂木賽車場,透過近距離觀察12Hours Endurance,以了解為何每年總是能夠吸引如此眾多的車手前來朝聖,同時也學習每年賽事進化的小細節。
然而相對比較接近國內玩車風氣與等級的idlers耐久賽,雖然實際上參與的車隊並非都是職業廠隊,不過所展現的專業與細膩度依然有水準,尤其長達二十幾年舉辦的經驗分享下,也讓人見識到無論是日本的職業車手或業餘玩家是如何認真看待每個賽事,另外,包含車輛整備、後勤裝備、人身部品與車手觀念,在眾多的元素完美組合之下,車隊才能有機會順利挑戰每年一度的千里長征。
不過筆者在今年的比賽現場上發現,除了有已連續4年代表RWB參賽的GMS特波汽車,另外,首度以贊助商身分參加的Frando、Extend與南港輪胎,今年則是與日本車隊合作,藉由BMW E46及E36比賽車,除了可以利用嚴苛的12小時耐久賽進行產品測試之外,同時也向日本車手與廠隊展示產品本身的性能與實力。
真正競賽累積實力
拿盃文化需要革新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同時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默契,因此近年來的賽車運動也逐漸吹起耐久風潮,完全擺脫一個車手全場單打獨鬥的局面,而因應不同的賽事等級,從3小時、4小時、5小時、12小時、24小時到誇張的100小時更是不斷在創新,所追求的不僅是驗證產品與車輛的耐用度,藉由眾人所完成的耐久賽事,猶如成功跨越一座高牆達到新的里程碑,難怪每年就是會有這麼多瘋狂車主不辭艱辛前來挑戰。
雖然idlers的耐久賽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但是每年只有一次的idlers 12Hours Endurance可說是最受到矚目,由於挑戰的難度相當高,因此真正敢參賽的車輛數最多只有80幾輛,話雖如此主辦單位idlers實際分出的組別也只有三大組,也就是說一整天瘋狂跑下來,能夠得獎的機會只有9個,雖然看似相當競爭又困難,但是對於所有參賽車手及車隊來說,得獎卻非是首要任務,反而是如何順利完成比賽才是重點,除了考驗後勤團隊的臨場反應與真功夫,對於車手的操駕技術與穩定性也很重要。
仔細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參賽的日本車手普遍認為得名並非首要任務,原因在於公平的競爭舞台上,車手自身的操控技巧是否具備競爭力才是關鍵之一,若是本身的競爭力不足,就算量身分組得名又拿獎也只是表面功夫,一旦面對競爭強度更高的賽事就會暴露其弱點,反觀目前台灣的賽車運動風氣,曾幾何時從追求操控技巧的競賽,漸漸轉變為「拿盃文化」,在人人都有獎的競賽氣氛中雖然結果是相當的歡樂,但是無形之中卻也逐漸慢慢流失車手與車隊競爭實力,實際將競賽舞台放大到國際賽中,實力的好壞就會立刻現形,因此與其抱怨台灣的環境差、政策不支持等諸多因素,倒不如試著找找當初對於賽車運動熱愛的精神及堅持,這種感動雖然是目前台灣賽車運動極為欠缺的核心價值,不過只要能夠抓穩方向而改變,相信原有的競爭優勢能夠再度被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