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扭力感知器的資訊是輔助的基礎,電動方式的馬達設置位置亦值得注目。
油壓式以泵浦、閥門、動力油缸三者共同組成,泵浦將油壓送至閥門,因應轉向機柱的轉動,由動力油缸接收,藉由管路移動活塞,再對齒棒的移動作輔助,但也有整合車速或扭力等參數的電子控制方式。而電動式使用的直流馬達,輔助的部分為機柱、齒條、齒棒三種,皆利用馬達和控制元件直接輔助,所以體積可以縮小。這三種輔助的差別不只是部位的不同而已,依車款的級別也會配置不同的輔助。首先是機柱輔助,若因應大扭力的車款,機柱就必須強化,但強化機柱的成本高,一般不用在大扭力車款,而是小型車款。採用齒條或齒棒的輔助,即便不強化,方向機柱也能給予強大的力量,因此多用在車身較重或車輪較寬的房車。若針對大扭力的車款,就必須設置雙重輔助在齒條和齒棒這兩端。